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校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结课

8月25日至27日,以“弘扬红旗渠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为主题,学校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河南安阳红旗渠举行。33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在这里强本领、淬思想、守初心,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与党同心同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不仅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还蕴藏着勤政之风、清廉之风,承载着人民的真理、民主的真理、实践的真理。

学校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结课

三天的培训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有《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等专题理论课,又有“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观摩红旗渠纪念馆、“走千里‘水长城’”“谷文昌精神”和“扁担精神”等现场教学课,《巍峨山碑·杨贵篇》访谈教学,更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能力提升课。既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突出政治引领,又强化理论知识培训、着眼能力提升,助力学员提升理论水平、扎实开展工作。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分水闸

在红旗渠纪念馆内,丰富的实物、生动的照片以及深情的叙述,共同勾勒出了红旗渠建设历程中的关键瞬间,让每一位参观的学员都深刻感受到了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与非凡精神。走出展览馆,一幅红旗渠通水庆典的壮观画面映入眼帘,它与巍峨的红旗渠分水闸交相辉映,见证了这条历经64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持续灌溉农田的水渠的辉煌。渠水潺潺,精神不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时所说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在青年洞重温入党誓词

登上298级台阶,沿着3000多米的渠岸,学员们抵达红旗渠总干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学员们在青年洞前驻足沉思,被那段300名青年在艰苦条件下凿通隧洞的传奇故事深深打动。在那个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林县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这条“人工天河”,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而高悬的党旗在青年洞旁熠熠生辉,成为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象征。面朝青年洞、面向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学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聆听《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专题报告

通过聆听《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专题报告和观看《巍峨山碑·杨贵篇》纪录片,学员们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背景与现实意义。大家认识到,红旗渠精神不仅源于林州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群众迫切的现实需求,更得益于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始终坚持的党的领导。对十年修渠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领会。这一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代人学习与传承。

参观谷文昌生平事迹展、扁担精神纪念馆

在谷文昌生平事迹展、扁担精神纪念馆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追寻谷公足迹、了解一根扁担创家业的故事,聆听林州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学习到了忠诚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高尚品质,感受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典范。

参观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学员们现场观摩一件件珍贵文物,进一步领略殷商文明,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殷墟,学员们探寻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增强了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领略了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红旗渠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遇到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红旗渠精神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带领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本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支部工作更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协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共同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付琳 新媒体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党支部书记

红旗渠的建成,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学校党政办公室的一名教师,提升“三服务”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贡献力量,就要学习和践行红旗渠“团结协作”的精神。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团队力量,共同筑就高水平大学的梦想。

——杨立民 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学员

面对新时代,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发出新的动员令,举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亿万中华儿女在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强大的革命创业精神激励下,在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进。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面对新时代赋予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迎难而上、敢想敢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张海宝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红旗渠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中。通过讲述红旗渠的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将红旗渠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困苦;加强团结协作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懂得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崇高的品德。

——蔡呈伟 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学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此次红旗渠之行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一次思想升华。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做好学生工作,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贡献青年力量。

——付雪琪 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学员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红旗渠纪念馆”的空间设计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从序厅开始往里走,纪念馆的布展路线就体现出“渠线”的设计思维,参观路线大多时候被安排在一条三人并行的狭长空间中,参观者不时需要走个小缓坡,最后在展示开通典礼的大厅里才豁然开朗,并在展厅中复制了分水闸拱门;而展品大多被陈列在类似太行山的岩壁上,包括了各类珍贵的照片、实物,也有人物雕塑、“人名墙”等艺术形式,还将修渠的生产工具——锤子、安全帽、钢索等作为装饰物悬挂在展厅上方。这些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让参观者了解到红旗渠建设历程的同时,似乎也将参观者的“人流”变成了“水流”,成为传播红旗渠精神的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一展馆设计的方式,体现出设计者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与尊重——通过精心的、风格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红旗渠建设的历史细节,这何尝不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传承呢。

——李思闽 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学员

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观看纪录片、亲身体验红旗渠等方式,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和深远影响。学习红旗渠精神,汲取精神力量,我将把这种精神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凯 基础教育学院体育部党支部书记

参观红旗渠的青年洞,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震撼与敬仰。青年洞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精神力量的丰碑,它用坚硬的石头书写了青春无悔、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对于我们高校青年行政干部而言,红旗渠青年洞的故事是无比宝贵的启示与激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于担当、敢于挑战的精神永远不过时。面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应当像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青年们一样,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用踏实进取的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红旗渠的建设也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成员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共同努力铸就了这项伟大的工程。这提醒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注重团队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尹玉璐 第13期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学员